位置:首页 > 案例展示

烟台日报电子报刊

发布时间:[2024-08-05 23:05:50] 发布来源:爱游戏官网入口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牟平县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乡镇企业发展大潮。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牟平喜事连连:1991年、1994年、1995年,连续三届入选“全国农村总实力百强县(区)”;1993年、1996年,被授予“全国科学技术工作先进县”;1993年,被授予“中国明星县”;1994年 ,被批准为山东省唯一的国家级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实验区;同时,以家庭建设为总抓手的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也在全国推广。牟平的改革开放成就,引起了中央的重视,有3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牟平视察。数百名外国驻华使节及国际友人纷纷踏上这片热土,全国各地来访者不计其数。

  如今四十多年过去,当年牟平人那股澎湃的创业激情和创造出的辉煌业绩,人们至今难以忘怀。

  1979年,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务院颁布《关于发展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要求社队企业(1983年3月1日中央转发农牧渔业部《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同意将社队企业改称为乡镇企业)要有一个大发展。1983年中央“一号文件”又进一步提出了“两个转化”和“三个一点”: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党和政府各部门、各级领导干部都应力求做到思想更解放一点,改革更大胆一点,工作更扎实一点,保证“两个转化”加快速度进行下去。牟平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敏锐地意识到,农村新的改革大潮即将来临,乡镇企业必定会有一个大发展。

  其时,牟平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现,一批能人开始向“经营型”转变。宁海镇已率先进入发展商品经济的前沿,蹚出了一条发展乡镇企业的路子。县委、县政府认为,发展乡镇企业的时机已成熟,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大干一场。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筹备,1984年3月3日,牟平县委召开了全县四级干部会议,向全县发出了全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动员令,号召全县各级各部门及全县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积极主动地向商品经济进军,迅速掀起乡镇企业发展高潮。会后,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具体落实措施:

  一是成立了乡镇企业局,专门负责对全县乡镇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行沟通协调;为全县17个乡镇配备了分管工业的副书记或副乡镇长,并且从县直企业选派一批懂经济的能人充实到乡镇任职或挂职,专抓乡镇企业工作。

  二是从县直部门和县属企业和事业单位抽调440人,包乡镇、包村,帮助上项目、抓管理、跑资金;选拔47名干部到部分重点村挂职书记或副书记,主抓乡镇企业;成立了城乡一体化办公室,负责机关包村及干部挂职的领导、协调和考核评比。

  三是允许和鼓励农民自理口粮到县城、乡镇驻地或小集镇办厂、开店、经商和从事其他服务业,有关部门要一路绿灯,大力扶持。

  四是全县各行业各部门要从原材料、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全力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税务部门对新成立的乡镇企业三年内不征收所得税;县供销社在全县基层社设立了18个推销机构,帮助乡镇企业搞好产品推销。县直有关职能部门要运用法律手段帮助各企业搞好清欠工作,为乡镇企业提供周转资金。

  由于决心一次下足,措施切实可行,加之开动一切宣传机器大张旗鼓地宣传造势,一时全县沸腾了,很快就形成了上下一心、通力合作、全力以赴抓乡镇企业的大好局面。

  在发展乡镇企业的过程中,牟平先后涌现出82名全国和省、市、县农民企业家。培育农民企业家,爱护农民企业家,最大限度地释放农民企业家的能量,发挥企业家群体效应,是牟平发展乡镇企业的一大亮点。

  上世纪70年代,宁海镇西关村党支部书记李德海顶着种种压力和非议,毅然决定用村里建造烟台火葬场赚来的7000块钱,建起了牟平第一个村办企业——西关木材加工厂,接着连续办起了运输车队、汽车大修厂、服装加工厂、百货商场、电子仪器厂、建筑公司、养殖场等10个企业。到1983年,全村企业总产值已达到1.6亿元。此后西关的企业滚雪球似的发展,先后获得全国千家最佳经济效益乡镇企业第四名、全国社会总产值百强村第七名、山东省乡镇企业综合经济实力百强村第一名,创造了著名的“西关奇迹”。

  几乎在同时,宁海镇新牟里村党支部书记常宗琳带领村里二十几个青壮年,靠拉地排车往烟台运送建筑砂石、到烟台车站码头扛大包挣了几万元钱,开始办起了企业,闯出了一条“由内及外”的发展路子,短短的几年就连创多个全国第一:1981年与呼和浩特机床附件厂搞联合,办起牟平第一个内联项目,开启了我国乡镇企业与国有大企业搞横向联合的先例;1985年与英国英亚毛纺工业有限公司搞补偿贸易,建起全国第一家村办现代化毛纺厂;第一个走出国门到美国、德国办起了企业;第一个成立了海运公司,开创了中国农村从事国际航运的先河。新牟里村还是1991年、1992年连续两年全国出口创汇第一村。

  李德海和常宗琳既是战略伙伴,又是竞争对手,两人紧盯对方互不相让,使昔日牟平著名的两个贫困村双双进入了全国十大首富村之列,两人又分别被授予全国百名优秀农民企业家和全国“十佳”农民企业家称号。县委、县政府抓住这两个企业家典型,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多种方式,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推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些有识之士不甘示弱,纷纷跃起,加入到创办乡镇企业的行列中来。他们扛旗打擂,抢先夺位,争先恐后,龙争虎斗,全县上下顿时出现一派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新形势。

  宁海镇发展乡镇企业起点高、目标大。他们一鼓作气夺得了工农业总收入江北第一镇的称号,接着又向争创全国第一镇的目标挺进。几年的时间就涌现出包括“两雄、九柱、十梁”在内的一大批先进典型和三十多名全国、省、市、县级农民企业家,连续两届获得了全国第一镇的光荣称号,捧回了象征中国乡镇最高荣誉的大地杯,创出了闻名全国的以宁海经验为代表的“胶东模式”。

  这个镇的文化里村并不靠海,却在养马岛投资建起一个5000吨级泊位的码头,搞起远洋捕捞,填补了我国在非洲捕鱼、我国村办企业与外国政府合作捕捞的两个空白;西桂里村工业炉厂生产的耐热合金垫块、合金铸管等新产品被国家五部委认定为国家级新产品;新建里村没有矿山资源,他们的村办炼铁厂却是“全国经济效益最佳乡镇企业”和“中国行业最大经营规模乡镇企业”;芷坊村机针厂生产的机针,达到国际同行业领先水平,成为全国生产横机针最大的生产厂商,被省外贸部门定为横机针出口基地。

  其他各乡镇也毫不示弱。大窑镇蛤堆后村与中国出口商品基地联营,建起了中国农村最大的肉食鸡养殖基地;玉林店镇孙格庄村九发集团建成了亚洲地区最大的食用菌工厂化基地,填补了我国鲜菇出口空白,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誉为“中华之最”,是全国该行业唯一的上市公司;龙泉镇东殿后村创办的烟台金岛渔具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钓鱼竿生产厂商之一,在2001年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被认定为“名牌产品”;以生产防伪防盗瓶盖为主打产品的姜格庄镇邹革庄村丽鹏公司,是“中国包装有突出贡献的公司”。

  乡镇办企业也紧紧跟上。武宁镇烤果厂1986年与山东粮油进出口公司联营,出口创汇连续9年突破了千万美元大关,荣获全国乡镇企业出口创汇“飞龙奖”和全国保健食品“金鹤杯”奖;玉林店镇内燃机配件厂为本溪重型汽车制造厂生产的加力器、弹簧制动缸总成、护风圈总成等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国外同种类型的产品的领先水平,在1992年北京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上被誉为唯一能替代进口的产品;高陵镇毛巾厂与全国著名的上海“三友”毛巾公司集团联营,成为该集团公司的第一分厂,生产的“三友”牌毛巾达到和超过部颁标准,畅销国内外;宁海镇颗粒厂与省外贸部门联合办起工贸企业,年创汇220多万美元,被列入国家第一批农工贸联合出口产品生产基地。

  当时的牟平,乡镇企业大项目顶天立地,小项目铺天盖地,高潮迭起,奇迹频现,一片欢腾。

  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一批批脱颖而出的农民企业家已形成了一个群体,县委、县政府不失时机地把对农民企业家的管理纳入了日常议事日程。一方面加大对他们的宣传力度,弘扬他们的创业精神,传播他们的先进经验,提高他们的社会声望,在全县营造出一种关心企业家、尊重企业家的浓厚氛围,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另一方面,在政治上为农民企业家创造一个优越的环境,县里成立了农民企业家协会,建立了农民企业家参与政府重大决策制度,让他们在高层次上发挥作用;把24名业绩突出的农民企业家先后转为国家正式干部,其中19人兼任或挂职副乡(镇)长以上职务,多名企业家当选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同时在生活上关心他们,乡镇企业管理部门为农民企业家建立了健康档案,定期对他们进行身体检查,每年由卫生局和主管部门组织一次疗养;县委、县政府还建立了农民企业家重奖制度,对贡献突出的,除了给予物质奖励外,予以招聘干部、家属子女农转非等特殊奖励。

  牟平县委、县政府对农民企业家们的全力支持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又进一步地激发了农民企业家们的创业热情,企业家群体效应得到充分发挥。至1987年,全县有乡镇企业3800多个,其中874家企业与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搞起横向联合,引进资金4700多万元,引进人才1000多人。全县乡镇企业固定资产达6.6199亿元,实现总产值16.94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53倍和26.6倍。

  1988年9月,中央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实行宏观调控,控制经济稳步的增长。这次是全社会的调整,乡镇企业也在调整范围以内。这对乡镇企业的发展韧性是一次重大考验。牟平县委、县政府认为,国家制约因素的增多,更能促使全县乡镇企业深化改革、提高层次。这既是压力,又是动力,只要树立信心,具备“一息尚存,绝不松劲”的创业精神,乡镇企业就一定会获得可持续发展。

  牟平县委、县政府及时作出调整思路,号召全县乡镇企业在巩固发展原有产业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大胆地走出去,把经济“触角”伸向国外和全国各地,热情参加社会分工和竞争,依靠自己的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跨地域创办企业,发展“体外”经济,借以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到原材料产区办企业。西关村到每年种植地瓜近万亩的院格庄乡办起粉丝加工厂,年加工量达3000吨,创利润150万元。武宁烤果厂在青岛开发区租赁日本和达食品株式会社,年生产花生制品2000吨以上,与莱西和招远合资兴建了两处花生加工厂,年可提供成品原料9000吨以上。这3个企业,年完成产值2000万元,实现利税270万元,创造外汇600万美元。

  到产品需求地区办企业。宁海镇环保设备厂生产的能承受压力的容器和非标准设备主要销往河南、新疆油田。他们在新疆油田和河南投资设立分厂,直接生产油田所需的产品,产值、利润分别达到l600万元和150万元,比过去增加了45.5%和50%。

  到老少边穷地区办企业。宁海镇王家疃村在黑龙江省绥芬河市建立了对俄贸易办事处,以自己生产的布料、食品及本地轻工产品直接与对方进行易货贸易,换取钢材、木材、水泥、化肥等。办事处建立后的第一笔贸易,就换回钢材1000多吨,获利近百万元。

  到国营大中型企业附近办企业。宁海镇新建工业总公司在青岛钢铁厂附近新建了一个小型炼铁厂,专门为青岛钢铁厂配套搞下角料及废碴回收,年回收能力达3万吨,获利200万元。新牟里村建安公司参与东营市和胜利油田建设,他们在当地安营扎寨,招收工人,施工队伍发展到1000多人,年利润数百万元。

  到国外或国内经济技术开发区办企业。西关村投资80万元在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日商合资办起了日明服装厂。王家疃村投资400万元,在大连开发区办起了鲁烟商行,利用东北市场推销产品、组织原材料采购,年利润达400多万元。

  跨地域“体外”发展乡镇企业,拓宽了经营领域,扩大了市场覆盖面,形成了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的经济来源。同时,实行多产品、多地区的生产和经营,有效地分解和消化了产品、产业体系的不合理因素。1989年,牟平县有60多家建筑企业,施工能力达54万平方米,而全县每年的建筑总量却不超过20万平方米,很多企业处于“半年闲”的状态。后来有26家企业“移居”外地去寻找新的市场,建筑市场“拥挤”的矛盾得到了明显缓解。同时,资产与技术的“体外”输出,使生产诸要素在优化组合中得到了有效利用,对提高本地和异地的劳动力素质也起到了很好作用。

  经过三年的努力,牟平乡镇企业比较平稳地度过了治理整顿期。到1990年,全县有乡镇企业3813家,总产值达16.9亿元,比1988年增加了5.7亿元,增长了33%。出口产品50多种,销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货值达1.35亿元,出口创汇2588.9万美元。

  牟平的乡镇企业,经过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十几年的发展,从量到质都有了突破性的飞跃,慢慢的变成了全县经济总量中的主体部分,但这并不说明它不有一定的问题和弊端。如:由于企业“政企不分”导致企业产权模糊,使企业经营管理难以规范,影响了公司发展的活力和后劲;有些乡镇企业因盲目发展,低水平重复,造成了经济效益低下和资源的浪费;还有的乡镇企业由于布局分散、设备简陋、能耗高加上环保意识和治理污染的经济、技术力量薄弱,造成所在农村的环境污染十分严重。这样一些问题严重地阻碍了全县乡镇企业的持续发展。县委、县政府认为,随时代的进步,一些乡镇企业很难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一定要进行升级改造,即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

  1994年2月,牟平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关于乡镇企业开展二次创业的规划意见》,开始了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的实践。

  转变骨干队伍观念,实施常规思维转变。乡镇企业的发展实践证明,企业家群体的观念、素质能否与新的发展要求相适应,是企业成败的决定因素。有些农民企业家,往往因固守过去成功的发展经验,形成了与旧的增长方式相适应的思维定势,因而束缚了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手脚。引导乡镇企业家队伍超越自我是不容回避的问题。为此,县委、县政府有明确的目的性地引导农民企业家对过去创业阶段的老经验、老传统进行梳理,扬长避短、区别对待。将敢闯敢试的气魄,审时度势的明智,不甘落后、勇创一流的创业精神,作为传家宝继续发扬光大;对重视投入、举债经营的做法不完全否定,但要按照转变增长方式的要求加以改进提高;对重视提升公司和企业家知名度的做法,要求与扩大商品市场宣传营销相结合;对重视借助外力、横向联合的做法要求继续坚持,但应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更多地注重资本经营,以产权为纽带热情参加市场资源的配置等;至于已过时的甚至已成为发展障碍的片面追求公司数和产值而忽视效益的做法,只想靠减税让利求发展、完全靠举债进行无本经营的做法,不计消耗成本、牺牲环境和社会效益求发展等做法,坚决予以纠正。

  大力培植骨干企业,增强辐射带动力量。牟平在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过程中,注重让关键少数率先突破,形成具有竞争实力的骨干支撑层,带动全局性的跟进突破。县里根据“九五”期间总体要求和当时乡镇企业的现实基础,规划了107个利税过千万元和15个利税过5000万元、超亿元的骨干培植任务,把它们层层分解落实到有关镇村,并实行层层保、包责任制。同时,把实施二次创业的改组改制、开放引进、技术创新、人才教育培训、环境优化等各项重大措施,都紧紧围绕新型骨干群体培植展开,保持了这批骨干企业的良好发展势头。通过不懈的努力,到20世纪90年代末,牟平已涌现出出售的收益过亿元、利税过千万元的强村、强企32个,组建公司集团21个,其中3个成为国家级集团,7个成为省级集团,4个企业进入全国1000家最佳经济效益企业行列。这些迅速成长的骨干,成为牟平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的率先开拓者、示范者,发挥了巨大的支撑、辐射、带动作用。

  推进企业转型升级,接轨现代企业制度。牟平县委、县政府依照1993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要求,对全县有一定发展前途的大企业、大集团组建法人参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对小微亏损企业,实行兼并、租赁、转让、拍卖、破产等政策,甩掉包袱,集中精力和财力培植骨干企业。截至2000年底,牟平区(1994年牟平撤县建区)123家镇办企业改制119家,占比96.7%,其中触及产权的82家。664家村办企业,改制的占89%,其中触及产权的386家。全区共完成投入千万元以上的骨干项目32个,技改项目239个,完成投入资金21亿元。同时引进外资项目31个,实际利用外资3047万美元。发展高新技术企业8家,高新技术产品8个,均比“八五”计划期间增加80%。其中新牟新潮实业和九发股份成功上市,牟平成为当时全省第一个拥有两家上市公司的县(市、区)。

  至2000年,牟平乡镇企业已横跨第一、二、三产业,工业公司以机械、轻工、电子、化工、纺织、食品、建材等行业为主。乡镇企业精简到2219家,从业人员68710人,固定资产原值36亿元,年总产值123.8亿元,利税12.61亿元,有37家企业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年出货值达12.06亿元。